
电影《我本是高山》热映,但看的人远远没有讨论它的人多。
还在电影阶段,就已经被骂得体无完肤。
主角原型是华坪女高的创始人张桂梅校长,以电影的形式,讲述着她的故事。
电影从筹拍到预告片出来时,外界都没什么声音,毕竟有张桂梅校长保底,她的故事光是听听就很动人,所以大众对电影的期待很高。
她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校长,而是感动中国的人物,曾经的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。
在普遍的设想中,这样一个时代楷模的故事,拍出来必定是振奋人心、催人奋进的,但现实恰恰相反,影片从点映礼开始,就充斥着大量批评的声音。
这种声音汇聚最多的,在于电影没拍出大家心目中张校长的伟岸,但现实中她的事迹实实在在担得起伟大二字。
有人说《我本是高山》偷梁换柱,根本没拍出人物的精神核心,甚至偷换了支撑着主人公往下走的信念所在。
还有人抨击它乱改原型,强扣主题,用女校长给酗酒的母亲介绍工作,强行和张校长那句拯救一个学生等于拯救三代人相呼应。
更有人评价:电影不算烂片,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,但主角不应该叫张桂梅。
这一场舆论战,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后,依然在继续。
01
傲慢的创作者,走不进观众内心
当第一批观众抢先观看完《我本是高山》之后,网上各种铺天盖地的吐槽便开始了。
骂导演和编剧,质疑主演海清的都有,但编剧直接发文将那些批评的声音归结为“卑微的懦夫”的发言,而自己则站在高山的角度,俯视众生。
就连中央电影频道为这部电影站台,也点名批评了编剧的态度不端。
没有用户心理的人,设计不出好产品,高高在上看不起观众的编剧,又如何能写出大众满意度高的作品呢?
一部任人欣赏的作品,势必就要接受多方的评价。
人们常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,但被误解后可以选择解释、澄清,又或者尊重每个人眼中不一样的“哈姆雷特”。
直接和观众对骂的主创,很难让旁观者再去相信作品里能有多大的格局。
中国电影频道批评了编剧的失态之后,后续还专门发声呼吁大家应该走进电影院去看看《我本是高山》。
当然一向硬气受欢迎的“六公主”,这次评论区也沦陷了,两万多条评论,只精选放出了几十条。
观影人次远远少于参与讨论的人时,有组织有规模的恶意抹黑,不是没有可能,但现在很多人看过之后,风评依旧没有多大的改观。
豆瓣上尚未开分,就目前的点评来看,给出四星和五星评价的人依然还在占少数。
很难说有没有受到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,但若要是论先,必然是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最先。
或许大家正是爱之深,才会责之切,前面的期待垒得太高,终究是更容易失望一些。
02
原型亲口反驳设定,
改编瑕疵不容辩驳
《我本是高山》的口碑如今有些两极分化,但批评的声音始终占据上风。
这部电影筹拍了3年,团队的付出不可否认。
他们或许真真切切地走访过当地,见过那些贫穷的孩子,但是否真的有深入去了解,不是当地的孩子,非女高学子或许都很难评价。
而根本就没见过外面多少纷繁复杂的女孩们,面对镜头采访给出的评价,也很难说是否中肯。
所以针对电影中那些桥段真实性的争议,很难得到验证。
而作为一部根据真实原型改编而来的电影,本身张桂梅校长的名字就自带号召力,这样特殊的题材,能得到央视的大力支持,可见这个项目本身被骂得最惨烈的信仰缺失问题,不会有网传的那么夸张。
但是不得不承认,在电影中这个东西是被弱化了的,可能是深入人心那股关于信仰的力量,在偶尔佩戴党徽,死亡边缘被孩子们的歌声召回这些镜头中,感触还不够深刻。
里面那种张校长想要女娃们飞出高山的力量感还是存在的,那些女孩的故事也赚足了泪点。
张桂梅校长的事迹众多,要想两三个小时讲清楚显然不可能,所以里面的故事可能一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很多人的影子。
对于张校长性格方面的处理,也确实存在问题,不然在首映礼上不会接连受到两位原型人物的否认。
但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媒介,也起到了很大的正向效果,甚至在骂声一片中,反而有了意外收获。
很多人通过电影对张桂梅校长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深受她的精神所影响。
甚至很多人反对电影的理由就是:与其看这个,不如多看看张校长的采访报道或者纪录片。
虽然在劝退电影,但主创们的初心还是得以满足了,毕竟拍张校长的故事,为的就是将她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出去,感动更多的人。
人无完人,创作有瑕疵也很正常。
正视这些不完美,虚心倾听外界的各种评价,比硬洗更容易让观众接受。
03
20多种疾病缠身,
被硬邀与学生相拥
《我本是高山》的主创们,都在急于自证和宣传时,似乎忽略了张桂梅校长本人的情况。
在首映礼直播上,主持人让学生给张校长一个拥抱,旁边的老师都在替她挥手拒绝,但是主持人坚持让学生抱她,但她的身体或许真得很难受。
早在2021年2月的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,她就是被轮椅推着去领奖的。
因为全身都是病,她不想被学生和家长们看见而担心,本来是拒绝坐轮椅的,但是工作人员说她不用轮椅的话,步伐会跟不上,所以才做出妥协。
“我确实走不赢。”
最终是主席亲手给坐在轮椅上的她带上奖章。
同年7月“七一勋章”颁奖时,她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,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痛,那一次她则是被搀扶着上台的。
直到走到主席跟前,搀扶她的姑娘才放手让她去接受勋章。
所以当很多人看到主持人在现场坚持要让学生拥抱张校长时,都急了,充满心疼和不解。
这样一个人物,拖着病痛的身体到现场已经是不容易,又何苦坚持呢?
尊重和关爱往往就藏于细节,要想感动大众也是如此。
结语
“多活一天,就多陪伴她们一天。”
在电影频道采访张桂梅校长时,她说自己其实一点都不想吃饭,是为了吃药所以才吃一点。
而她现在也不敢有别的愿望只希望能多陪孩子一天算一天。
张桂梅曾经为了办女高出门去“要钱”,将别人捐给自己的医药费,也用在学生身上,还会挨家挨户家访,将不能读书的女孩子们一个个接回来……
她用生命在办学,点燃自己做照亮女高学生的明灯。
电影拍不出她的厚重,也属于情理之中。
毕竟众口难调,不能偏听偏信,大家各自表述自己的客观评价和真实感受,也不该遭受抨击。
作者|鱼籽酱·椰子
